凜冬已至 春華可期
—讀《華為的冬天》有感
所謂“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華為在眾多科技公司中脫穎而出,一路高歌猛進時仍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沒有被短暫的勝利沖昏頭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華為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堅持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高度的危機感在后來美國大力制裁華為、孟晚舟等事件中仍然屹立不倒,最終告別寒冬,迎來春天!
居安思危 憂患興邦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第一動力,華為在過渡時期就樹立高度的個人憂患意識,7000人集體辭職、瓦解“工號文化”、崗位輪換......目的都在于建立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切實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優化人才結構和布局,真正讓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者流芳。華為還將危機和壓力意識傳遞給每一位員工,用以遏制部分員工和管理人員因公司高速發展而滋生的盲目樂觀情緒,營造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時刻提醒每一個華為人“萎縮、破產一定會到來”,在榮譽與失敗面前,不要為一點得失而耿耿于懷!從日本基站故障、格魯吉亞戰爭、金融危機乍暖還寒德國啟動LTE建設等事件中,華為人將敬業、犧牲、進取、奮斗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企業文化激勵著華為每一名員工在面對困難時毫不膽怯,敢于直面自己,從而找出破解發展困局的方法。事實證明,高度的憂患意識幫助華為在“三次寒冬”中成功掌握客觀規律,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變則通 通則久
企業的發展水平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對此,華為對照企業內部管理存在的粗放、低效、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拋棄原有的全面發展的固有理念,創新提出“均衡發展”新思路,把理貨系統、訂單系統、中央收發系統等“短木板”一一進行梳理,合理配置企業內部各種資源,將其作為華為管理任務的第一個要點來加以重點推進,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進而實現了整體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創新是企業成長的動力和跳板,只有技術自立,才不會被“卡脖子”,才有自己的企業地位,華為深諳這一真理,堅持將年收入的10%投入到研發當中,圍繞網絡技術的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并堅持客戶滿意度是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對產品負責、對客戶負責,技術創新、獨立的道路實現了華為的社會價值,讓華為在面對美國大力制裁時仍然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
堅定不移“走出去”
縱覽世界,沒有一家專注于國內市場而成功的企業,因此國際化是華為的戰略選擇。初期國外市場開拓舉步維艱,但華為堅定不移推進“走出去”戰略,征戰泰國,轉戰俄羅斯、中東、北非......但它認準進入國際市場不可能是短期的投機行為,而是基于公司“活下去”的目標,因此在過程中制定“長期抗戰”戰略,拒絕“機會主義”這個信條,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過程中汲取全球公司的營銷方法、商業道德、職業修養,鍛煉員工四海為家的胸懷,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北美市場抗戰了8年后,潛心修煉多年的的“土狼”,終于迎來華麗翻身,最終發展成一家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化公司,實現了信息產業的一個神話!
自2016年以來,建筑業產能過剩逐步加速,經濟下行成為必然趨勢,市場萎縮、競爭加劇、資金困擾......在不知不覺中,建筑業的寒冬早已悄然降臨,如何塑造自己無可替代的能力,從而找到生存的空間,成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問題的答案,似乎可以在《華為的冬天》中找到一些啟示!“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新形勢下,公司全體干部職工要勠力同心、艱苦奮斗,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將高度的憂患意識帶入日常工作之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補齊認知“短板”,以自我提升促進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切實做到以人致勝。值此艱辛之際,每個干部職工更要服從公司發展規劃和戰略部署,讓自我前行的腳步與公司保持一致,愛崗敬業、珍惜崗位,堅定理想信念和發展信心,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如履薄冰的危機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攜手并進,共創輝煌!縱然千里雪飄,春華依然可期......
作者:吳 龍